2016年4月,2015“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山西赛区颁奖仪式在中北大学举行,我校学子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2项,山西省三等奖7项,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届,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
人们在观察、分析和研究一个现实对象时候经常使用模型,如展览馆里的飞机模型,实际上,照片、玩具、地图、电路图都是模型,他们能概括地反映出现实对象的某些特征,从而帮助人们迅速有效的了解并掌握那个对象。数学模型不过是更抽象些的模型。当需要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一个实际问题时,人们就要在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对象信息、作出简化假设、分析内在规律等工作基础上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把它表述为数学式子(称为数学模型),然后用通过计算得到的语言来解释实际问题,并接受实际的检验。这个全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
为提高我校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及合作意识,数学学院院长张国志教授2004年开始培训师生,组队参赛。目前我校已经形成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10人的教学团队,培养参赛队伍163队次。
组织和开展数学建模竞赛以来,数学建模对我校大学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不但让部分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深入学习数学建模知识,得到了实践锻炼的机会,也为部分优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在数学建模竞赛的培训内容上,团队十分强调培养参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在理论、实践和创新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培训形式以小组进行,培养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困难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在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培训中,逐步形成了素质型、实践型、研究型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数学建模课堂教学和每个暑假的数学建模集中培训进行素质型教育,通过组织国家级数学建模竞赛进行实践型教育,通过数学建模创新项目进行研究型教育。促进多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逐步形成数学建模竞赛与数学专业相关课程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让学生在数学建模竞赛过程中,开阔视野、团结协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组织和开展数学建模竞赛,丰富数学类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有效地推动和优化数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将各类数学建模竞赛中的经典案例和解题方法有机地融入数学类相关课程的实验内容中去,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
我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历年获奖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