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并蒂香杏园
——山西日报“晋中学院构筑文体平台打造特色专业纪实”(摘编)
牵手“非遗”,从传统乡土文化中汲取力量源泉。在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一个勇士叫安泰,大地是他的母亲,只要他的双脚不离开大地,母亲就会给予他使之不尽的力量。和安泰一样,晋中学院脚下的大地,就是一片本土文化的厚重沃壤。在晋中市,仅左权开花调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十多项。
花开“文体”,以打造特色专业为新兴本科院校教学实践的突破口。哲学家罗素说过:多种多样才是美丽的。文化唯其具有特性,才有生命力。晋中学院选择以左权民歌与太谷秧歌等切入,将极富本土地域特色的“晋中音乐文化”,推陈出新,发扬光大;以“毽球”为发力点,构建教学、训练和科研特色专业团队,继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无疑正和“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法则契合。
如是观之,晋中学院发掘地域传统文化资源,打造高校特色专业的尝试和实践,不仅仅是一所地方院校不甘庸常励精图治的自新自强运动,而且在更为广阔的场域中具有借鉴价值和意义。
擎本土之旗走全国
起点高——
院领导高度重视,特色专业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2007年起,晋中学院开设了以左权民歌小花戏与太谷秧歌为教学和科研对象的“晋中音乐文化”课程。在随后的连续几年里,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传承人之一的“开花调歌后”刘改鱼、晋中市舞蹈家协会主席“小花戏泰斗”李明珍、“羊倌歌王”石占明、“活着的阿炳”刘红权等,都应邀来到课堂,为当代大学生们展示晋中民间艺术的魅力。
晋中学院党委、行政及时把握住了来自民间的这股巨大的热情。院领导说:“晋中市正在打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区。晋中地面上的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很丰富,文化传承人的数量也很庞大。作为在晋中这块土地上办的学校,我们有责任把本土的文化传承好。晋中学院应该成为研究晋中本土文化的最高学府,让全国乃至全世界喜欢晋中文化的学子来这里求学。我相信,经过艰苦的努力,这个目标能够实现!”院领导提出:“晋中学院办学,要立足当地文化根基,办有特色的大学。”
在学院主要领导的积极倡导和引领下,学院在地方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地方民歌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一是与国内一流的专家建立广泛联系。聘请著名音乐学家田青教授、中国传媒大学何晓兵教授等为客座教授,通过专家到校讲学,让师生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与本土文化对于人类的意义,明确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我们尤其应该珍惜我们的传统文化。二是与地方一流的民间艺术家建立广泛联系。刘改鱼、李明珍、石占明、刘红权等左权民间艺术家,孙贵明、杨承迁等太谷秧歌的杰出传承人多次到校讲学或者举办演唱会,受到学生空前欢迎。正是他们,让上世纪80年、90年代出生的年轻大学生,了解了土地。三是充分研究民间艺术,组织师生定期到左权、太谷等民歌区去采风,并为民间艺人建立档案库。
功夫不负有心人。晋中学院的“晋中音乐文化”特色课程获得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赏和社会的广泛支持。一批热爱民间艺术的学子在学院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成立了“亲圪蛋”组合和“亲圪蛋”艺术团,一边到民间采风向老艺人学习,一边参加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2009年5月25日,学院成功地在榆次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举办了“左权之歌——五·二五经典开花调演唱会”。
赞誉多——
“烂漫开花调”唱响国庆舞台
2009年10月7日,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晋中学院成功举办了“烂漫开花调——献给新中国成立60周年山西左权民歌演唱会”。在140分钟时间内,晋中学院师生与来自左权、和顺、太谷三县的民间艺术家、民间艺人联手为北京国庆舞台奉献了一台精彩的、全面呈现晋中民歌、秧歌表演艺术的丰盛大餐。
著名歌唱家王昆、著名音乐学家乔建中、钱茸、姚艺军,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中悦、晋中学院领导等在演出结束后接见了演员。王昆双手竖起大拇指,盛赞演员的艺术精湛,并留言“左权民歌好听、纯朴,我很喜欢。”乔建中写下“山河情韵,人文精粹”盛赞“开花调”。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杨波写来贺词:“祝贺左权开花调花开烂漫,代有传人!”著名作家、记者唐师曾观看了演出,并在新华社发了通稿。
传播快——
《花开左权》展现晋中学院风采
2010年7月19日至24日连续6天,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每晚21点10分播出一集《花开左权》。这部晋中民间艺术教学科研成果系列片的节目全部由晋中学院师生在央视录制、演出。访谈部分,学院领导向全国观众介绍了学院依托地方定位、立足民间办学的心得。7月20日,节目播出第二集《民歌·发现》,院领导结合左权民歌的历史、特点及其影响力,就地方院校的办学定位、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发展方面应有的责任等问题发表了独到见解。7月22日,节目播出第四集《民歌·版图》,院领导畅谈了左权县的地理风貌和人文特征,并阐述了立足当地文化根基、办特色大学的理念。
《花开左权》,以面孔新、曲目多、解读深为特点,全方位展示了传统小花戏与传统开花调的风采,是晋中学院民间音乐教学与科研实践结出的丰硕成果,受到了多方关注与肯定。
平台大——
亲圪蛋艺术团照亮“中国之夜”
2010年8月4日夜,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由7000名中外音乐教育家和表演艺术家参与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中国之夜——民俗音乐狂欢”现场,晋中学院“亲圪蛋”艺术团表演的左权小花戏“放风筝”、“卖菜”、“ 探妹子”、“ 送小姨”,把太行山闹社火的情景复原了出来,把山西民间小戏与民间舞蹈的风采展示给世界。
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被誉为是音乐教育界的奥运会。“中国之夜——民俗音乐狂欢”在锣鼓声中开场,随着高品质音箱中传来的左权民歌音乐《太行山》,国家会议中心的观众仿佛进入了大山的怀抱,伴着一曲《桃花红 杏花白》,30名青春靓丽的“亲圪蛋”登场了。瞬间,国家会议中心四层的露天平台成了闪光灯的海洋。精美的灯光,烘托出了蝴蝶扇花、三颠步构成的曼妙轻盈、风格独特的小花戏,把观众带入了如诗如画的乡村情景中。
节目一结束,中外嘉宾纷纷上台与演员们合影留念,他们要记住“亲圪蛋”,记住“小花戏”,记住晋中学院。
思路好——
晋中学院代表团参加北京高端学术研讨会
2010年8月5日,晋中学院领导在国家会议中心306a出席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举办的“唐乐舞重建与文化中国的视野”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了题为《全球化·民族传统与教育的责任》的重要演讲。
晋中学院作为地方院校唯一被邀请的代表,之所以被邀请,是因该校“立足本土,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思路与西安音乐学院办学理念一致。该学校领导在发言中说,中国音乐学院创办北京传统音乐节,西安音乐学院传承鼓乐,厦门大学传承南音,都与我们晋中学院传承开花调、小花戏是一样的思路。我们认为,最好的钢琴教师不在晋中,但是最好的开花调、小花戏、太谷秧歌教师在我们晋中。开花调小花戏在晋中的基础人口是十三万,太谷秧歌基础人口在晋中有六十万,都远远大于歌剧与钢琴的人口数。所以,我们把最好的民间艺人请进学校,给他们以与博士、教授一样甚至还要高的待遇。请他们把自己身上的绝技传授给年轻的大学生。我们甚至可以打破现有的教学模式,恢复传统的‘传习所’制度,在现代高校以传统方式、方法,培养对传统文化掌握更深厚的学子。
与会专家对对晋中学院的特色办学思想予以充分肯定。
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之前,应中国音乐学院邀请,晋中学院 “亲圪蛋”艺术团到该院进行了“开花调——左权民歌小花戏”专场演出,备受好评。在随后举行的专场演出研讨会上,晋中学院依托本土地方文化,在音乐学院开设“晋中音乐文化”等课程的特色做法和保护、继承、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原生态”文化的办学理念和方针受到与会著名音乐学家乔建中等人的大力赞赏和高度评价。
支持强——
民歌特色专业荣登教育部榜单
2010年9月,晋中学院民歌特色专业在教育部公布的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上榜上有名并获得到国家20万元的资助经费。
与晋中学院民歌特色专业一起上榜的还有山西省12所高校的17个专业。据了解,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教育部优化高校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项目承担学校和项目负责人按照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和本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目前,晋中学院正在继续加强对晋中本土音乐文化的研究,并拟将几年来已取得的教学、科研成果,全部以正规出版物的形式做出来。
启发新——
文化特色彰显高校魅力
晋中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怎么会有这样的大手笔呢?这个过程能够引发出什么样的音乐教育的思考呢?
第一个要思考的是:怎样办学才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结论是:“地方高校要想在全国高校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有自己的发言权,就必须找到自己的特色,并给自己以准确的方向定位。”
第二个要思考的是:传承优秀民间文化遗产,能不能在教学体制上有一定的创新?结论是:“创出一条适合本土艺术特色的教学体系,建立左权开花调、太谷秧歌的全新教师队伍,把民间大师请进来,让学生跟上民间班社走下去。”
第三个要思考是:方向明确了,观念正确了,那么接下来的具体做法应该是什么?结论是:“一个传习所,一个民间大师教学团队,一个研究中心,一个表演艺术团,一个硕士授予点。这要有一批人,苦干几年,实实在在为晋中音乐文化研究与表演作出点贡献。这是我们未来要走的道路。”当“五个一”工程真正实现的时候,在这个专业领域,晋中学院就是全国最好的。
给地方高校一个成为名牌的理由。依托自己的传统,走出一条小地方办名牌大学的思路,地方高校的明天就无比美好!
扬传统之帆闯世界
铸“毽”——
开设特色课程,建立特色团队
2004年,晋中学院刚刚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迈进本科院校的行列,除了在某些方面可以适当借鉴传统本科院校的已有经验,学校必须得立足于探求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和人才培养之路以谋求更大的发展。
学院领导曾多次在不同场合指出,我们这样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上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立足于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基础,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我们要探索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各专业都要探索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
早在2003年,晋中学院就依托专业团队带头人等独特优势,正式组建成立了晋中学院毽球队。
毽球队建队之初,理论课教师和教练员都非常紧缺,也没有任何训练资料可借鉴,但毽球特色课程还是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开了下来。当时,全队只有一个简陋的旧餐厅改装成的训练场地,屋顶的高度还不够。训练场窗户有不少缺口,这使得队员们在寒冷的冬季都不能穿适宜的服装训练,室外北风呼啸,室内也是寒气逼人。纵然这样,这个简陋的体育馆却是学院最具有生机与活力的场所,毽球队员们的热情伴随着一声声拼搏的呐喊,成为学院一道独特的风景!
近20000只被踢坏的毽球伴随着可以汇成小溪的汗水,是毽球队员们对“光荣与梦想就在脚下”的最好诠释。
三年铸一剑。2005年6月3日,在武汉举行的全国首届大学生毽球锦标赛上,晋中学院毽球队取得了男双第二名,女团、混双两个第三名,女单第四名,男团和女双两个第五名的好成绩。这次不凡的战绩为他们后来取得更大的成功鼓足了信心。
2006年10月25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毽球锦标赛在江西宜春举行。晋中学院毽球队再度披坚执锐,挥师出征。在此次大赛中,整个赛场,能容纳4500多人的看台上,挤满了着装整齐的宜春学院拉拉队队员。这对于还没经历过几次大赛的晋中学院毽球队队员们来说,显然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但是,队员们很快适应了赛场,他们越战越勇,最终取得了女团冠军、男双冠军、女双冠军、男单冠军和男团亚军、混双亚军、女子花毽亚军、计时赛男子亚军、计时赛女子亚军共4金5银的优异成绩。
从此,晋中学院毽球队享誉全国。
磨“毽”——
建立高水平运动队,成立科研培训中心
在取得全国瞩目的比赛成绩之后,这个团队开始深思今后要如何走下去,目标定位又是什么。除了竞技水平和运动成绩的继续提升和实现世界冠军的梦想之外,毽球项目的推广、专业人才的培养、科学研究、相关产业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他们要做的事情实在还有很多。立足高校这个平台全方位地推广毽球这项运动和发展专业运动队,已经面临最好的时机。
学院领导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思路,果断作出了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决定。为此,学院多次专门召开相关会议,会议认为,随着训练场馆等训练设施的完善,毽球队的竞技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毽球队已具备了申报高水平运动队的条件。会议就成立晋中学院毽球高水平运动队领导机构、制定运动队发展规划及运动队队伍建设和经费保障等问题作了重要决定:设立专项经费,每年投资不少于30万元;建立专门的运动员学籍管理制度,保证运动员的学习成绩和运动水平两不误、两促进;加大运动员队伍和教练员队伍建设,严格训练、严格管理。
同阶段,经过学院领导多方面的努力和协调,2006年10月11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体彩杯”全国毽球推广活动开幕式暨中国毽球协会科研培训中心授牌仪式在晋中学院(旧校区)西校区隆重举行。至此,中国第一个专门性的毽球科研培训机构在晋中学院正式成立。国家体育总局的高度重视和肯定是对晋中学院毽球项目人才培养及推广工作的最大支持。
随后,晋中学院相继在2006年、2007年、2010年成功举办全国毽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及国家级毽球裁判员考试。此举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毽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全面提高毽球教练员与裁判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亮“毽” ——
建设全国特色专业,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在毽球队进入快速发展期,取得可喜成绩之时,晋中学院毽球队的教学、科研、训练团队成员们没有盲目乐观,而是冷静地把目光投向了更深远处。
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很深厚的积淀,如毽球这样的项目起源于民间,在民间文化环境的生存过程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内容和重要的价值。但是毽球项目的发展在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还需要依据科学规律指导、提高,用科学的原理对项目进行整理和提炼。
“大学是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充分利用高校教学、科研的优势,加大对毽球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和研发工作力度,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为此,晋中学院的领导提出了毽球走特色专业发展的思路。
2008年,晋中学院申报成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获得批准。他们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改革、课程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开始了更加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学校也因此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中学的许多优秀毽球运动员,人才培养的路径再次被拓宽了。
在运动员培养方面,晋中学院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真正具备了全国乃至世界的一流水平。2008年,晋中学院毽球队女团获得了第一个全国锦标赛冠军。2010年,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毽球首次被列入比赛项目,晋中学院毽球队取得了男团、男双二等奖的荣誉,并被省体育局荣记二等功。在2010年全国锦标赛上,晋中学院毽球队获得男双、男单全国冠军、男团第二名的好成绩。2010年7月,在第六届世界毽球锦标赛中,晋中学院毽球队的麦宇添力克群雄,荣获男单冠军,这也是毽球历史上中国获得的第一个单打世界冠军。世界冠军的梦想历经7年的坚持不懈、奋力拼搏终于实现了,省政府给予了嘉奖和通报表扬。
晋中学院的毽球科研工作也在教学、训练实践的基础上有了明显改观。此后两年,学院在毽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探索。2009年7月,晋中学院毽球教学团队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教学团队,并获得10万元建设经费支持。2009年11月,“毽球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研究”山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获准立项。2010年10月,省教育厅专家组到晋中学院检查,对毽球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几年的实践中,晋中学院创建了全国首个高校毽球高水平运动队,培养了一批世界一流的毽球运动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挖掘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培养从事教学和项目推广的实践人才等方面做了诸多有益尝试。我国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无穷,又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也长期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如何以点带面,继承与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推广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使之走向世界、影响世界,这既是高等教育的光荣使命,也是地方高校的神圣职责和重要课题。晋中学院依托民族传统文化,探索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专业建设之路留给我们的思考应该是多方面的。
无论是毽球、还是民族民间体育,不仅要走进校园,还要走出校园,走向百姓和大众的生活,最终实现民族的、特色的文化影响世界,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芒。